名家讲坛第四期“老庄的智慧——我们应当如何生活”
2018-04-09 15:59:08 作者 / 学记团 常天琪 来源 / 学记团

  3月28日下午,在多功能厅,上外附中2018年中国文化节名家讲坛第四期,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,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周山老师带来的。
  周老师以“人应该怎样生活”引入,提出了“人为什么活着”与“人应该怎样活着”两个问题。周老师说,专家学者们皆不曾作答前者,后者则众说纷纭。



  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乱世中,对于“人应该怎样活着”这个议题,各家学说都开始形成、发展。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中,以儒家、杨朱学派、墨家与老庄四派为主流。当时的社会是“不归杨就归墨”,但受汉朝独尊儒术的影响,儒家的“仁义”思想成为了后世的主导。“与众不同的是,老庄的思想是“天地与我共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,没有必要去关心他人。
  孔子曾拜老子为师,当孔子提出危难时应“相濡以沫”给予人仁义关怀时,老子认为不应将生活之道置于险境来推敲,“江湖”中无需“相濡以沫”。据说此次孔子见老子归三日不谈,被学生问起时,孔子以“龙”评价老子。
  而后世的儒学者中有人就不满于这个故事,并曾怀疑老子的真伪,而最终在湖北的考古发掘证实了老子的“师祖”地位。在周老师看来,孔子的学说是黄河文化的理念,而老子倡导的是南方长江文化的理念。黄河文化的标识是龙,代表人是孔子和孟子。长江文化则是鸟,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。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并存又相互统一着。当今的社会思想中,长江文化没过黄河文化成为重心,“相忘于江湖”已在大多数年轻人心中扎根,现今的长江文化是我们梦想的共产主义。
  《庄子•秋水》中“学富五车”的惠施辩不过庄子,“周庄梦蝶”人与蝶通过梦境互相转化,庄子与其弟子讲解本来无用的大树得以生长终成大用,这些既证明了庄子的“道无处不在”,又体现了他主张的处世之道——天人合一、顺应自然地生活是最合理的。
  “不应急功近利、不计后患,而应游刃有余、了解其中的道理,就像庖丁解牛一样”,这就是老庄的处事之道。
周老师说,墨家思想与现今的中国国情是最相近的,而我们的目标应是老庄:而我们不能止于拥有最适宜生存的环境,还应创造最适宜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,使中国的年轻人不受到社会因素的限制,腾飞得更高。

 

审稿:童孝慈 王静